中國園林網2月2日消息:濕地是地球上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腎”。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通過健全濕地保護制度、改善濕地生態狀況、加強濕地宣傳教育、提升濕地科技水平、開展濕地交流合作等綜合措施,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濕地保護管理模式,為維護全球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和增進各國人民福祉作出了有益嘗試和突出貢獻。
濕地保護制度逐步健全。
濕地保護被納入水資源管理、流域綜合管理、土地利用等多個重大行業規劃,國家出臺了搶救性濕地保護政策,將濕地總面積、濕地保護面積納入了中國資源環境指標體系。《全國濕地保護條例》已經完成起草工作,11個省(區)出臺了省級濕地保護條例。2010年啟動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建立了濕地保護中央財政專項資金,2010年和2011年共安排資金4億元。
濕地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國家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近5年來,各級政府共投入資金30多億元,完成濕地保護項目205個,恢復濕地近8萬公頃。建立了濕地自然保護區500多處、各級濕地公園 340多處、國際重要濕地41處。主要江河源頭及其中下游河流和湖泊濕地、主要沼澤濕地得到搶救性保護,部分項目區濕地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濕地宣傳教育豐富多彩。
我國政府廣泛開展公眾宣傳教育,增強了社會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組織開展了世界濕地日、中國濕地文化節、沿海濕地萬里行、濕地使者行動等活動,形成了一批濕地宣傳品牌。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單一主題內容的中國濕地博物館,在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建立了一批濕地宣教館,豐富了濕地文化的宣傳陣地,擴大了濕地保護的社會影響。
濕地科技水平有效提升。
我國建立了由院士領銜的中國濕地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加強了國家和地方層面的濕地科研機構建設。開展了濕地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在濕地與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防災減災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推廣應用了一批濕地保護與恢復的實用技術。開展了濕地調查監測、國家重要濕地確認以及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價值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夯實了濕地保護的科技基礎。
濕地交流合作深入開展。我國自1992年加入《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以來,認真履行《濕地公約》,積極實施公約相關決議。2007年成立了中國履行濕地公約國家委員會,建立了濕地履約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了對國際重要濕地監管,公布了《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公報》。認真實施雙邊和多邊政府間濕地保護合作項目,有力地推動了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
推薦閱讀:
我國國際重要濕地再添四個新成員
江蘇無錫:濕地公園呼喚人文內涵
“濕地年”活動啟動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濟南舉行
蘇州制定首部濕地保護條例“十二五”再建12個濕地公園
(來源:國家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