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秋糧上市之初,國家在東北啟動了臨時儲備玉米收購政策,使黑龍江省玉米市場迅速走出低谷。
不難看出,玉米獲國家收儲政策支撐,對保護種糧農戶積極性,維護農戶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對于此次國家公布的玉米臨儲收購價格,市場有分析認為,雖然國家啟動了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但能否收到玉米還是一個問題。實際上,臨儲政策的出臺明確了國內玉米價格的底部,其象征意義要大于實際意義。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玉米是比較收益較好的農作物,近年來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由于玉米單產高,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引導農戶種植玉米,加之從2008年開始,國家臨儲政策連續啟動,很好地保護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玉米種植面積不斷增加。
中華糧網分析師張智先告訴記者,其實國家收不收得到糧食并不重要,關鍵是要顯示政策的預期效應,玉米臨儲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農戶,在豐收年景時國家要確保玉米價格不出現大幅回落。
記者了解到,中華糧網監測顯示,2011年國內玉米總產量約為1.8億噸,玉米豐收增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中國玉米網總裁馮利臣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臨儲政策出臺后,玉米現貨價格普遍上漲,給農戶吃了顆定心丸。玉米價格獲得了國家收儲政策支撐,對保護種糧農戶積極性,維護農戶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國家應在市場低迷時加緊補庫,現在是玉米補庫的最佳時機。”馮利臣反復強調,保證庫存充裕是穩定市場的關鍵。
有分析人士也指出,在目前玉米供給相對寬松的情況下,國家抓緊時間抓住糧源,也是國家展開臨儲的重要意圖。
馮利臣表示,玉米臨儲政策的出臺,穩定了民心,讓農戶能夠放心賣糧。另一方面,臨儲政策夯實了市場價格底部,讓市場各方能夠合理采購,既不需搶糧也不要壓庫存,“隨行就市就可以”。
臨儲政策是讓農戶安心種糧的信號。馮利臣建議,臨儲政策發布的時間應該再提前一些,以便讓農戶更好地調節賣糧節奏。“如果能在每年秋收后給出臨儲收購價格就更好了,這樣農戶能更好地掌握市場信息”。在馮利臣看來,從源頭上鼓勵農戶種糧,讓農戶安心生產,這是控制物價上漲的根源。確保了糧食庫存充裕,市場炒作也就無從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