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人工智能的“后浪”能否掀起波瀾?
2020-06-08 00:00:00
在17世紀,有一群最受歡迎的人,那就是荷蘭人,他們以想象力著稱。尤其是在巔峰時期,他們創造了世界上25%的主要發明。值得一提的是,有兩項最重要的發明。第一是發明了獨特而優秀的船,可以把他們帶到世界各地。通過這種方式,憑借從歐洲所有戰役中獲得的軍事技能,可以在世界各地收集大量財富。第二個是資本主義,它推動了這些發展。在荷蘭人的背后,仍然有無數的財閥家族操縱著他們。換句話說,不管你有多聰明,你也是一個工具人。這也告訴我們,光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不夠的。個人和企業要想在行業中獲得長期的生命力,就必須找到合適的方法來獲取利潤。

就像所有新事物一樣,人工智能自誕生以來就一直面臨著不斷的爭議。公開資料顯示,從2012年開始,在資本的推動下,國內人工智能行業開始了一波創業潮。然而,伴隨著資本的退潮,這些人工智能公司,依舊要面臨通過大規模應用實現盈利的現實問題。
面對生死邊緣,如何讓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更快落地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今天的人工智能還不斷強調與醫療、教育、物流等企業的合作,覆蓋更多的領域,擴展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在這次疫情爆發中,人工智能也帶來了巨大的幫助。
2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倡議書,要求盡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彌補疫情控制技術短板,充分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病毒感染肺炎診療和疫情防控中的應用場景。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抗擊疫情結合起來。

在早期,人工智能受到人們的青睞有幾個原因。首先,至少可以說是提高了公司的效率和生產率;說得最多的是說,如果實現了規模化發展,甚至可以決定一家公司的獲利模式。其次,也是得益于概念比較新,對于人們來說,AI代表著未來,能夠替換人類一些無價值的工作,也代表了產業的共同趨勢。未來總是豐滿的,那么AI無疑于一種期待。在國內,人工智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使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預計到2025年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值將達1270億美元。但眾所周知,落地,一直是人工智能的關鍵。
然而,樂觀地說,我們正處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階段。關鍵詞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概念,這些正是許多國內領先的互聯網平臺正在探索和追求的話題。
這次疫情已經得到很好的證明。人工智能公司不再是過去的旁觀者,而是在提高防疫戰爭的整體效率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更多人工智能平臺公司開始抗擊疫情。主要人工智能公司和云計算制造商正在迅速部署人工智能能力,以開發相關產品,并免費投資于抗擊疫情的戰場。除了幾家龍頭企業之外,許多中小企業也加入了進來,進入了人工智能防疫2.0階段。
盡管許多人工智能技術還沒有廣泛普及,但它們并沒有阻礙我們的想象力和期望。
簡而言之,整個行業仍有許多變數。我們將拭目以待,看看人工智能在疫情過去后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