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閑時,但庫倫旗庫倫鎮前勿力布格村的村民卻沒像往年一樣 “貓冬”,而是有點兒“不安分”。他們三五成群地聚到村委會,纏著村支書、村委會主任上鎮里、旗里,爭取在今年的農業生產中得到膜下滴灌技術的支持。
“滴灌項目區去年平均每畝地打玉米700公斤,而項目區外平均畝產只有400公斤,增產幅度達75%。”已經嘗到膜下滴灌技術甜頭的村民海青說。前勿力布格村是農業部玉米高產創建示范項目區之一,通過實施膜下滴灌、測土配方、機械化作業等先進技術,實現了1.1萬畝低產田“改頭換面”,不僅田面變平整了,而且有了水澆條件,大型農業機械也有了用武之地,破解了干旱地區農業灌溉缺水難題。
記者來到前勿力布格項目區,看到項目區內土地明顯與普通地塊不同,沒有了常見的地壟溝,眼前看到的是成片的平地。村主任高志軍告訴記者,項目區內有1000畝耕地采用膜下滴灌、雙行地膜技術,不起壟、平板種。
“過去農民種地,最頭疼的問題就是缺水。”庫倫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高級農藝師范建勛說,大水漫灌的方式,每畝地灌溉一次需要水70立方米左右,,碰上干旱年景需要灌溉三、五遍,一方面地下水資源也有限,同時灌溉成本也太高,所以一般只灌溉一兩遍,糧食產量肯定上不去,常年玉米每畝產量只有三四百公斤。“膜下滴灌一次每畝地需水不到10立方米,相當于降雨10毫米,一般只需要兩三遍就可滿足作物生長。”
庫倫旗屬干旱缺水地區。“十年九旱”甚至“十年十旱”,種糧產量低、效益差一度讓不少農民失去信心,膜下滴灌、指針式噴灌等高效節水農業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希望。高志軍介紹說:“使用膜下滴灌技術,一小時可以澆7畝地,電費10元錢左右。與以前傳統的種植模式相比,投入沒增加多少,但糧食產量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增長了,所以大家伙兒都搶著要采用這種技術呢。”
不僅如此,庫倫旗還把發展旱田高效節水灌溉農業,與扶貧建設開發、小型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有機結合起來,既有效地改善了群眾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也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和水資源。“十二五”期間,庫倫旗將大規模開展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抗旱節水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