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雞”放養是近年來農村養殖的熱門之一。所謂的“笨雞”放養,就是養殖戶將雞苗集中喂養一段時間后,放養在自己承包的田地上,并在田地上種上果樹和花木。普通的雞種放養在田地上,就成了“笨雞”。這樣一來,吃在田地里、放在田地里的雞不僅因自然生長的優勢,其肉口感鮮嫩,銷售旺盛,而且田地里的果樹和花木也沒有被害蟲大規模滋擾的后顧之憂。與市場上出售的集中飼養的雞比起來,放養的“笨雞”價格要貴上一倍。由于“笨雞”的生長期短,一般3個月就可以上市,一年中至少能放養兩批“笨雞”,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較為可觀。
效益產生追求,追求造成跟風。市場上盲目地跟風,使這種原本可圈可點的生態型養殖方式變得不倫不類。人人都“ 自然”,雞雞都“生態”,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資源產出經濟效益的養殖方式,自然而然對資源的渴求是巨大的。要養“笨雞”,必須有田有水,而對土地、水資源需求的增加,若不適度把握,就可能導致資源耗竭。
事實上,“笨雞”放養一旦過頭,就容易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專家認為,大規模過度地放養“笨雞”,會破壞當地的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和水質下降。另外,由于集中的踩踏,土地的密度因此變大,種植的樹木部分營養無法從土壤中汲取,容易造成果樹和花木的死亡和減產。看上去循環生態的養殖模式,卻不可避免地帶來嚴重的后遺癥。到了最后,田地再也不適合放養“笨雞”,也不能種植果樹和花木,從一舉兩得變成了“一舉雙失”。
究其本質,“笨雞”放養過頭其實是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沖突。部分養殖戶只重視眼前利益,忽略了某些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急功近利的做法必然帶來失敗的結果。當“自然生態”成為一種需求時,正確的做法是合理利用,適度把握,不能披著“生態”的外衣,對生態本身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