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直通車綜合報道:《咬文嚼字》“咬”上郭敬明,稱其博客語言低級差錯觸目可見,專家普遍認為郭敬明對語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
去年底,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宣布將于2012年開“咬”12位互聯網上影響巨大的知名博主,以凈化網絡語言環境。昨日,記者從《咬文嚼字》編輯部獲悉,本月,郭敬明成為繼方舟子之后第2位被“咬”的博主,專家們在“挑刺”一番后,普遍認為郭敬明對語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
《咬文嚼字》編輯部認為,從郭敬明的博客看,他運用語言文字的態度很隨意,幾乎毫無規范意識,低級差錯觸目可見。如把“令你們自豪”誤成“另你們自豪”,把“自我了結了”誤成“自我了解了”,把“頂著大雨”誤成“定著大雨”,把“拉鋸戰”誤成“拉鋸站”,把“揮了幾下”誤成“輝了幾下”,把“名聲大震”誤成“名勝大震”,把“虛偽”誤成“虛位”,把“下班”誤成“下半”,等等。這顯然和水平無關。
《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在微博中談及這一現象時,引用了當年語文老師批改作文的一句批語:“遍地荊棘,叫樵夫如何下手?”
常見字詞混淆不清
語言運用中的高頻差錯,在郭敬明的博客中十分集中。一些常見的易混字詞,如“戴”與“帶”、“副”與“幅”、“碳”與“炭”、“反映”與“反應”等等,郭敬明基本不能準確辨析。在《荒蕪盡頭與流金地域》一文中,有句話這樣說道:“你們一定也是這樣滿心的喜悅,一定也是感動得熱淚含滿眼眶的喜悅,一定也是這樣的,爆發戶的可笑嘴臉。”其中的“爆發戶”應是“暴發戶”之誤。
郭敬明對有些字詞,似乎有點不求甚解,顯示出語言文字基本功的薄弱。《比我老的老頭——黃永玉》中說,郭敬明曾受央視《藝術人生》編導組之托采訪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采訪結束后,黃老先生即興揮毫寫了一幅書法作品贈與郭敬明。但文中前后4次稱黃永玉老先生這幅墨寶為“字畫”,這明顯不妥。字畫,通常是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的合稱。如果僅僅是書法或繪畫,是不能用“字畫”一詞的。
在《Water Boy》一文中,郭敬明說到與一幫朋友在上海和平影都看電影《海神號》,其中這樣寫道:“中途阿亮同學就一直地在對著熒幕念‘媽呀你就讓他們幾個快點出去吧……’”這里的“熒幕”無疑是“銀幕”之誤。
缺乏知識出盡洋相
《咬文嚼字》編輯部還指出,郭敬明思維活躍但缺乏相關的知識,盡出一些不大不小的洋相。《聽我的聲音——別聽我,聽韓紅》一文中說:“韓紅姐的新專輯發布會排場就更大了,在天安門后門,太廟。”天安門是一個城門,只有5個南北向的門洞,沒有什么前門后門,太廟其實在天安門的東側。
《兩小時后的生日》一文中說:“我彎下腰去抱住它,本來以為輕松就起來了,結果我幾乎聽到我的腰‘卡嚓’一聲……我懷里的郭小呆非常茫然地望著我,像是在看一只‘蜉蝣撼樹’的蜉蝣。”這里的“蜉蝣”是“蚍蜉”之誤。“蜉蝣”是一種昆蟲,其成蟲壽命很短,只有幾小時至一星期左右,文學作品中常用它來比喻人生的短暫。而“蚍蜉”也是一種昆蟲,古書上說是一種大螞蟻。唐代韓愈《調張籍》中有詩句說:“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后世用“蚍蜉撼樹”,嘲笑力量很小而想動搖強大的東西,諷其自不量力。
郭敬明有必要進行文字基本功的訓練,以防再犯低級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