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農業】近年來一路上揚的中藥材價格,自今年6月起反轉直下,目前雖然已經進入冬令傳統的進補旺季,對中藥材的需求逐漸增多,但市場仍然沒有回暖跡象,且短期內下行趨勢難以改變。業內人士指出,中藥材價格的大起大落,不僅對中藥材市場帶來了嚴重沖擊,而且將直接影響整個中藥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持續暴漲后開始大跌
 據了解,從2008年年底開始,低迷多年的中藥材行情急速上揚,反映國內中藥材價格整體走勢的綜合200指數,也從2009年初的1000點直躥至2011年中的2900點。僅在2010年,全國537個被監測的中藥材品種中,就有超過八成的品種價格出現上漲,平均漲幅達到109%。然而,從今年6月開始,中藥材價格如同坐過山車一般,從高點急轉直下。
 中藥材天地網近日發布的監測報告顯示,10月份全國中藥材市場價格指數(綜合200指數),已從今年的2905高點跌至2264.67點,跌幅超過兩成以上,且指數下行趨勢不變,短期內難以反轉。在被監控的537個品種中,同比價格下降品種有245個,占總量約46%。就連一直備受消費者青睞的冬蟲夏草,也前所未有地出現了量價齊跌的情況??偟膩砜?,目前在中藥材市場上,漲價品種數量在減少,而跌價和平價品種數量還在增加。
 來自全國主要藥材交易市場的信息也表明,已經持續4個多月的下跌行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其中滋補類藥材的跌幅最為明顯,最高跌幅達到50%以上,且某些品種仍在不斷探底。如甘肅產黨參從最高價大約100元/千克左右,滑落至現在的50元左右;四川產川芎、麥冬在一兩個月內,價格狂瀉;浙江的貝母、白術也有近50%的跌幅;廣州清平藥材市場上的麥冬、北芪之類的常見滋補藥材平均每千克降價在10元左右,而太子參的價格更是從每300~400元/千克,滑落至100元左右。
 多重因素促價格下行
 分析目前中藥材降價的前因后果,業內人士認為,盡管成因復雜,但根據市場規律,前期虛高的中藥材價格已經持續較長時間,有漲必有跌,當前價格回調也屬必然;隨著近年家種藥材數量大幅增加,目前存貨充足,市場出現供大于求,更促使價格下行;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控之下,游資炒作力度減弱,也有力地遏制了虛高的價格;去年以來國內疫情形勢穩定,供求關系發生變化,使價格上行逐漸失去動力。
 據業內人士介紹,2009年之前的中藥材價格都比較低,好多藥材都是爛市行情,但是當年的“甲流”成了中藥材漲價的導火索。再加上自然災害,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大減,以及人為囤積、游資炒作等諸多因素,促使中藥材價格大幅上漲,如太子參從每公斤70元最高漲到了三四百元,金銀花從每公斤幾十元漲到了300多元等等。兩年多以來,瘋漲的中藥材價格大大刺激了藥農的種植熱情,使家種藥材面積不斷擴大,中藥材產量迅速增加,近期新收獲中藥材集中上市,市場供大于求使得價格普遍下跌;前期虛高的價格使得老百姓和藥廠對中藥材的需求減小,而且藥廠向來是買漲不買跌,之前價格上漲時,藥廠恐慌之下大量采購囤貨,目前存貨充足,企業采購清淡,更加速了價格的整體下滑;為遏制虛高的價格,今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嚴厲打擊囤積炒作等違法行為,使虛高水分逐漸擠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此次藥材價格回調。
 穩價保質避“藥賤傷農”
 業內人士指出,對于整個中成藥產業鏈來說,中藥材價格是“漲亦憂、跌亦憂”,價格的大起大落,不僅會對中藥材市場帶來嚴重沖擊,而且將直接影響整個中藥產業鏈的健康發展和老百姓的利益。
 藥價暴跌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導致“藥賤傷農”。一旦藥農大面積棄種,將直接重創整個產業鏈的根本,幾年后必然又會出現藥材短缺,為市場行情進入新一輪暴漲暴跌埋下隱患,形成惡性循環;暴漲暴跌導致的藥材囤積和搶購搶挖,不僅降低了中藥材質量,而且破壞了野生資源。因此,保持中藥材價格的相對穩定,對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2011中藥產業發展論壇上,有關人士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中藥材信息平臺,做好信息導航,產銷對接,引導藥農合理種植;建立國家、地方兩級中藥材儲備制度,對重點品種進行戰略儲備,以穩定中藥材價格,減輕價格上漲為中成藥生產企業造成的壓力,以保證藥品質量,保障藥品供應。
 針對中藥材后市行情,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總的來看,目前供大于求的不良局面仍需一段時間消化。預計一些高價位的品種還會掉價,一些產新品種還有下滑的空間,當然下滑到低價位會有小幅度的反彈,但總體趨勢依然呈現低迷狀態。但由于資源的枯竭和現代家種技術研究的不足,部分野生藥材價格在明年后半年仍有上升的可能,但將逐漸趨于理性,不會再出現以往的狂漲局面。因此,專家提醒藥農及藥商,不要盲目種植,更不要搶購搶挖和盲目囤積,要根據市場形勢,理性規劃生產經營活動。當前,有關部門則應抓住冬令進補期和元旦、春節銷售黃金時節,加快滋補類中藥材流通,以期給低迷的市場帶來一些生機。
 持續暴漲后開始大跌
 據了解,從2008年年底開始,低迷多年的中藥材行情急速上揚,反映國內中藥材價格整體走勢的綜合200指數,也從2009年初的1000點直躥至2011年中的2900點。僅在2010年,全國537個被監測的中藥材品種中,就有超過八成的品種價格出現上漲,平均漲幅達到109%。然而,從今年6月開始,中藥材價格如同坐過山車一般,從高點急轉直下。
 中藥材天地網近日發布的監測報告顯示,10月份全國中藥材市場價格指數(綜合200指數),已從今年的2905高點跌至2264.67點,跌幅超過兩成以上,且指數下行趨勢不變,短期內難以反轉。在被監控的537個品種中,同比價格下降品種有245個,占總量約46%。就連一直備受消費者青睞的冬蟲夏草,也前所未有地出現了量價齊跌的情況??偟膩砜?,目前在中藥材市場上,漲價品種數量在減少,而跌價和平價品種數量還在增加。
 來自全國主要藥材交易市場的信息也表明,已經持續4個多月的下跌行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其中滋補類藥材的跌幅最為明顯,最高跌幅達到50%以上,且某些品種仍在不斷探底。如甘肅產黨參從最高價大約100元/千克左右,滑落至現在的50元左右;四川產川芎、麥冬在一兩個月內,價格狂瀉;浙江的貝母、白術也有近50%的跌幅;廣州清平藥材市場上的麥冬、北芪之類的常見滋補藥材平均每千克降價在10元左右,而太子參的價格更是從每300~400元/千克,滑落至100元左右。
 多重因素促價格下行
 分析目前中藥材降價的前因后果,業內人士認為,盡管成因復雜,但根據市場規律,前期虛高的中藥材價格已經持續較長時間,有漲必有跌,當前價格回調也屬必然;隨著近年家種藥材數量大幅增加,目前存貨充足,市場出現供大于求,更促使價格下行;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控之下,游資炒作力度減弱,也有力地遏制了虛高的價格;去年以來國內疫情形勢穩定,供求關系發生變化,使價格上行逐漸失去動力。
 據業內人士介紹,2009年之前的中藥材價格都比較低,好多藥材都是爛市行情,但是當年的“甲流”成了中藥材漲價的導火索。再加上自然災害,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大減,以及人為囤積、游資炒作等諸多因素,促使中藥材價格大幅上漲,如太子參從每公斤70元最高漲到了三四百元,金銀花從每公斤幾十元漲到了300多元等等。兩年多以來,瘋漲的中藥材價格大大刺激了藥農的種植熱情,使家種藥材面積不斷擴大,中藥材產量迅速增加,近期新收獲中藥材集中上市,市場供大于求使得價格普遍下跌;前期虛高的價格使得老百姓和藥廠對中藥材的需求減小,而且藥廠向來是買漲不買跌,之前價格上漲時,藥廠恐慌之下大量采購囤貨,目前存貨充足,企業采購清淡,更加速了價格的整體下滑;為遏制虛高的價格,今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嚴厲打擊囤積炒作等違法行為,使虛高水分逐漸擠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此次藥材價格回調。
 穩價保質避“藥賤傷農”
 業內人士指出,對于整個中成藥產業鏈來說,中藥材價格是“漲亦憂、跌亦憂”,價格的大起大落,不僅會對中藥材市場帶來嚴重沖擊,而且將直接影響整個中藥產業鏈的健康發展和老百姓的利益。
 藥價暴跌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導致“藥賤傷農”。一旦藥農大面積棄種,將直接重創整個產業鏈的根本,幾年后必然又會出現藥材短缺,為市場行情進入新一輪暴漲暴跌埋下隱患,形成惡性循環;暴漲暴跌導致的藥材囤積和搶購搶挖,不僅降低了中藥材質量,而且破壞了野生資源。因此,保持中藥材價格的相對穩定,對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2011中藥產業發展論壇上,有關人士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中藥材信息平臺,做好信息導航,產銷對接,引導藥農合理種植;建立國家、地方兩級中藥材儲備制度,對重點品種進行戰略儲備,以穩定中藥材價格,減輕價格上漲為中成藥生產企業造成的壓力,以保證藥品質量,保障藥品供應。
 針對中藥材后市行情,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總的來看,目前供大于求的不良局面仍需一段時間消化。預計一些高價位的品種還會掉價,一些產新品種還有下滑的空間,當然下滑到低價位會有小幅度的反彈,但總體趨勢依然呈現低迷狀態。但由于資源的枯竭和現代家種技術研究的不足,部分野生藥材價格在明年后半年仍有上升的可能,但將逐漸趨于理性,不會再出現以往的狂漲局面。因此,專家提醒藥農及藥商,不要盲目種植,更不要搶購搶挖和盲目囤積,要根據市場形勢,理性規劃生產經營活動。當前,有關部門則應抓住冬令進補期和元旦、春節銷售黃金時節,加快滋補類中藥材流通,以期給低迷的市場帶來一些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