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龜裂的湖底到碧水蓮葉的重現用了三個月;
從魚苗補投到蟹黃魚肥用了四個月;
面對50年一遇的冬春連旱,荊州市市長李建明說:荊州今年又打了一場漂亮的漁業保產、保值、保收的攻堅戰。漁業生產將實現連續16年的豐產豐收。
精養魚池筑起聚寶盆
如果沒有前幾年的魚池改造,今年又只有外出收破爛了。65歲的洪湖市柳口村農民尹文楷面對一池碧水感慨地說。
緊傍洪湖的柳口村,是一個典型的“望天收”新村。正常年份“四湖”流域的水經監利福田寺閘流進洪湖,再從洪湖新灘口、螺山電排站排入長江。而遇長江大汛,湖水嚴禁外排,洪湖就成了四湖澇水下泄的一個大水盆。
上世紀70年代占湖圈田而成的柳口村一直在水患線上掙扎。1996年、1998年,三年二水把柳口人都逼到天南地北去打工。
柳口人每年都為種糧還是養魚與老天進行一場賭博。
2007年,荊州市委明確提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變水患為水利,把一畝三分責任田打造成農民的聚寶盆。
當年,洪湖市實施三個10萬工程:生產線在23.5米以下的非基本農田整片開發成高標準精養魚池10萬畝;升級改造老魚塘10萬畝;發展小龍蝦寄養10萬畝。監利縣對連片開發300畝精養魚池畝補100元,連片改造500畝的畝補150元,3年開發改造低湖田60萬畝。
柳口村4000畝低湖田全部改造成精養魚池:加固圍堤,開挖進、出水渠,修建排、灌水閘,養螃蟹、鱖魚、龍蝦。村黨支部書記謝長模說:柳口垸子現在成了聚寶盆。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過萬元。
觀念的變化推動了生產變革,為水所困的荊州開始因水而興。3年來,全市在低湖沼澤地、灘涂地開發33.5萬畝精養魚池,升級改造62.5萬畝老魚塘,建起了沿洪湖、長湖、四湖漁業養殖帶,小龍蝦、黃鱔、黃顙魚、烏龜、螃蟹五大特色漁業基地。
荊州市水產局局長肖家浩說:精養魚池的蓄水功能有效地減輕了旱災損失。面臨特大旱災,今年全市漁業生產仍然與往年持平:放養面積220萬畝,2010年,全市漁民人均純收入9400元。今年漁民人均收入仍可過萬元大關。
生態養殖創出高效益
荊州漁業走出了一條生態高效之路。
公安縣崇湖漁場東北湖分場李愛民算了一筆賬:以前塘淺,設施差,只能養四大家魚,每畝收益1200元,現在實現生態高效養殖后,畝均收入達到12000元―15000元。
李愛民的生態高效養殖,就是荊州普遍推行的18221模式。即:1畝魚塘800斤黃顙、200斤中華鱉、畝產2萬元、純利1萬元,這種根據不同魚類對水體空間及營養的趨同性和互補優勢創造的立體循環養殖模式,就是漁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2010年,李愛民在一口14畝魚塘里創造了17.8萬元的好收益。
進水渠道清澈見底,水草隨水飄搖。漁場總經理戴秋良說,進水渠里種植水草,能吸收水中的氮、磷、鉀等雜質,通過生態凈化,實現池塘復合生態系統的健康養殖。我們養的活鮮魚直接送到上海、廣州,還免檢出口到韓國。水質好,品種好,賣的價錢高,北湖分場73戶漁民,戶均年收入都在8萬元以上。
荊州水產局總工程師鄭維友說:旱災過后,全市通過保水孵化,投苗補產,調整結構等綜合措施,在四大家魚養殖主產地擴大名特優水產品放養面積185萬畝,小龍蝦放養面積125萬畝,全市220畝放養水面完全能實現減產不減收。
生態高效養殖催生了荊州多種漁業模式的再生:兩年段黃鱔養殖、小龍蝦寄養、蟹鱖混養、青魚專養、龜鱉生態混養、鱖魚專養等8大優化養殖模式,池塘循環水養殖、養殖立體環境調控、池塘微孔增氧、魚藥安全使用、湖泊生態養殖十大實用技術在荊州全面推廣。
荊州在全省率先制定25個淡水養殖標準,規范水產養殖,魚病防治,活魚運輸的操作規程,建立了生產、用藥、銷售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全市無公害水產品面積達187萬畝,注冊無公害水產品種180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區場19個。
洪湖生態魚、洪湖清水螃蟹、德炎小龍蝦、石首魚肚、世元鱉龜、友信青魚、監利黃鱔,荊州8個縣市區個個有特產,縣縣有品牌。
災后引出反思
面對災年仍有的好收成,荊州市市長李建明認為,旱災后的荊州水產業面臨諸多檢討:
漁業基礎設施薄弱。全市現有精養魚池136萬畝,有近70萬畝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挖的,水電路不通,池塘淤塞老化嚴重,遇到旱災,保水能力差,水體容量小,平均單產不到500公斤,如能全部改造升級,實現“噸魚塘”、“萬元塘”目標,年可增產40萬噸。
產業鏈脆弱。全市水產養殖整體規模已達220萬畝、產量105萬噸,但養殖分散、品種雜亂、自產自銷等生產經營方式仍普遍存在。急需推進水面經營權有序流轉新機制,打造“一鄉一品”、“一區一品”、“一帶一品”的規模養殖。延伸漁業產業鏈,提高產品競爭力和農業抗風險能力。
李建明說,為了打造“中國淡水漁業第一市”和“淡水漁都”,荊州正在制定和落實精養魚池改造扶持政策、漁業科技進步支撐政策、水面經營權流轉政策等,力爭到2015年實現水產放養面積穩定在24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30萬噸,水產品加工轉化量達到60萬噸,實現漁業產值200億元、水產業綜合產值500億元,漁民人均年純收入15000元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