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農科所科技人員歷經八年時間研制出國內首個中秈常規優質香型紅米新品種,日前得到專家和消費者的好評。
小紅稻是我省沿江一帶的農家品種,上個世紀50-60年代,在安慶市潛山、懷寧、桐城等地廣泛種植,種植面積超過雙季晚稻面積的50%,該品種米粒紅色、飯味好,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對其至今還戀戀不忘。但是由于畝產低,僅有300-400斤,漸漸已無人種植。
紅米一般被認為含鐵、富硒,在民間被稱為“補血米”,近年來越來越為消費者重視。安慶市農科所科研人員2005年用晚秈紅米品種湘晚秈12號作母本與川秈6號雜交,歷經八載六下海南,穿梭育種,定向選擇,培育出一個莖桿高大、粗壯、抗稻瘟病、白葉枯病的常規中秈紅米新品種,畝產可達500公斤以上,米飯柔軟可口、香味濃郁,特別是用該品種糙米煮稀飯紅潤稠和。
據了解,新型紅米新品種的研究及示范已被安慶市委組織部、安慶市科技局列為2011年度安慶市重點攻關項目和產業創新團隊。同時,該市農科所科技人員還與安慶師范學院生物系教授合作,進行紅米含鐵、富硒等微量元素課題的研究。
該品種的培育成功,對于打造安慶市稻米品牌,增強該市稻米在國內的影響力,豐富旅游產品,增加農民收入,均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