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埇橋區積極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全區現代農業的發展鑄造了“鋼筋鐵骨”。據統計,自2005年實施補貼政策以來至今,該區累計落實中央、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5265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10075臺件,惠及農戶8987戶,拉動農民投入近1.5億元。
四兩撥千斤,破解勞動力短缺難題
隨著埇橋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些地方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趨勢明顯,青壯年農業勞動力嚴重短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有效落實,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購機熱情,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200.06萬千瓦,較購機補貼實施前的2004年增長89.8%,百畝農機總動力達到93.9千瓦,較2004年增加44.5千瓦。全區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擁有量分別達到6755臺和4689臺,較2004年分別增長109.6%和137.1%。隨著農業機械擁有量大幅增加,種類不斷增多,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糧食生產環節機械替代勞動力步伐顯著加快。2011年全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 6%。機械化生產水平的提高不僅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保障了該區在30多萬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情況下,糧食生產能力不斷躍上新臺階,糧食總產量由2004年的95.3萬砘,提高到2011年的134.7萬噸,增長41.3%。
政策傾斜,推動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的提高
在落實購機補貼政策的過程中,埇橋區重點向農機合作社組織、農機大戶和種糧大戶傾斜,推動了農業生產社會化、組織化水平的提高。土地流轉速度明顯加快,2011年,全區土地流轉率近8%;農機合作社組織建設從零起步,至11月底,已發展到37家,入社社員達643人,農機作業服務面積118萬畝,農機服務收入達到1795萬元。每年“三夏”、“三秋”等關鍵農時,通過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全區近80%(約24萬人)在外務工的農民沒有返鄉。每人誤工費及來往路費每季按600元計算,僅此一項全年直接經濟效益就達2.88億元。
在落實農機購置補貼的過程中,埇橋區重點補貼先進適用的新型農業機械,加快了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步伐。目前,該區玉米聯合收獲機、旋耕播種施肥機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580臺和165臺,秸稈還田機、深松機數量迅速增加,達到1467臺和627臺。2011年該區實現玉米機收36.5萬畝、機械化深松30.2萬畝、精少量播種142.5萬畝。
“鐵牛”奮蹄,開辟農民致富新渠道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的加快,對農民工的年齡和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形勢下,部分農民不得不另辟蹊徑。該區曹村鎮農民趙杰,在購機補貼政策的支持下,完成了由農民工向農機大戶的轉變。2009年,趙杰聽說國家對購買大型農業機械進行補貼,他便拿出家中所有的積蓄4萬多元,加上享受的購機補貼3萬元,購買了1臺大型拖拉機和1臺旋耕播種施肥機,開展農機作業服務,當年他的作業收入就超過了2萬元。隨后趙杰又買了1臺聯合收割機,通過參加農機部門組織的跨區作業服務隊,外出跨區作業,家庭年農機作業服務收入已超過5萬元,成了名副其實的農機大戶,新式“鐵牛”也成為農機手致富的搖錢樹。據統計,2011年埇橋區農機作業服務總收入達到8.7322億,農村人口人均作業收入628.2元,約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