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產量喜迎八連增。201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7121萬噸,比2010年增長4.5%,盡管再次收獲稻麥滿倉,可有些農民兄弟高興不起來。
國家統計局公布11月CPI創年內新低,并且是“同比”、“環比”雙回落,而全國的小麥和玉米價格,以及東北的粳稻價格下降也較快,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或將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民以食為天,當2011年中國通脹這團熱火逐步升溫,最終7月CPI摸高至6.5%的三年內頂點時候,很多百姓看到了面包、牛奶和豬肉價格的節節攀高,卻可能忽略了稻麥等糧食價格默默為抑制通脹做出的貢獻。
2011年連續數月都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一邊是糧食價格的相對下降,另一邊則是與之相關的商品價格瘋漲;此外,與糧食生產相關的柴油、水電、肥料、農藥、種子、人工等價格也不斷上漲,農民看著“豐收”結果白高興一場,望“漲”興嘆!
糧價不振雖然有糧食產量增加、供求關系變化、種植品種單一、流通渠道不暢等因素,但也與我國的糧食價格管制狀態、收儲制度及定價機制有關。
農民在賣糧時也有這種現象,雖有“惜售”的情況,但因儲存成本高、需籌錢投入新季生產等因素存在,現實上往往是不得不屈服于糧食部門、龍頭加工企業,以“保護價”來賤賣新糧。
今年年初,筆者在陜西渭南市采訪時,八百里秦川之上農作物普遇旱情,但農民卻對地里的澆灌一事并不太上心,一位務農幾十年的老伯對我說:“現在化肥價格比去年漲了40元,從80元一袋漲到了120元,但是糧食價格估計漲不到那么多,澆上水又有什么用呢?”
從這位老伯的話語間,筆者終于明白了,原來這里的農民都是務農為樂,只是想種些地,近幾年也經常因為種地賠錢,而家用事實上多是依賴在外打工的子女。
盡管陜西地理條件可能會遜于河南等傳統產量大省,但是農民的心態卻是大致雷同,真正想依靠種糧發家致富的人實際上少之又少。
無論是從經濟學視角還是民生視角,2012年中國糧價都可能迎來又一輪上漲,隨著通脹大潮慢慢退卻,在幾無通脹壓力的背景下,國家為了保障糧食供應,維護農民利益,極可能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收購價,2011年底已經有所行動,水稻收購價格每公斤就提高了0.20元。
穩住務農人心態也將是糧食漲價的一個重要助推力,數據顯示,2.5億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正令中國農村空心化。目前約有1.3億人口留守農村,其中包括5000萬兒童、4000萬老人和4700萬婦女。
在某些地區,80%的農民都是50歲至70歲的老人。他們不懂現代農業技術,仍使用最初級的方法,當危機來臨時,很難做出有效反應。在全中國范圍內,每年約有200萬公頃耕地被荒廢,一些地區荒廢農田甚至占到耕地總量的10%。
市場經濟背景下,如何讓農民重回田地?答案無疑是價格杠桿,在糧食收儲制度大框架保持穩定下,適當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換回的不僅是糧食供給給力,更是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反過來說,即使糧食收購價格不提高,“種糧人”和“吃飯人”比例愈發失衡的現狀也將通過糧價上漲而被市場被動平衡。
更何況,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首年,但備受通脹煎熬下,擴大內需這一主線并沒有落實到位,2012年被國家定義為“十二五”期間承上啟下的一年,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直接與農民收入掛鉤,而農民收入又直接與其消費行為相關。擴大內需的重點固然在城市,但是中國幾億務農人的消費潛力更是一座富礦。
中國發展,農民貢獻最多,這是不爭事實,但在中國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當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恐怕不會再是一句套話,而給予農民利益和實惠,除各項保險和補貼外,對糧價上漲的容忍度提高將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而且也更契合市場經濟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