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年,一年來福建邵武市漁業開局良好。據統計全市水產養殖面積18450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14490畝,山塘、水庫面積3540畝,稻田養魚面積57765畝,其他養殖面積420畝,特種水產鰻魚養殖面積3690畝(土地3300畝、精養池390畝);漁業總產量16670噸,其中池塘產量 11316噸,山塘、水庫1422噸,今年鰻魚投苗50萬尾,產量 4268 噸,稻田養魚產量 1987噸,溪河捕撈1504噸。預計漁業總產值突破4 億元大關。邵武市農業局通過“四狠抓”、“四推進”開創了全市漁業工作新局面。
狠抓池塘低改 推進漁業經濟迅猛發展
去年,邵武市標準化水產養殖池塘建設改造投資150萬元,爭取省海洋與漁業廳項目補助52.8萬元,建成標準化水產養殖池塘330畝。累計總投資800余萬元,其中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項目補助319萬元,建成標準化池塘2730畝。
一年來,該局精心籌劃,創新服務,加大扶持,把標準化水產養殖池塘建設改造作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來抓,并以此為契機,按照現代水產健康養殖標準和要求,通過招商引資、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等多種方式,對那些老化、淺、小、保水能力低、產量低、不能適應科學管理和現代化生產要求的池塘進行統一規劃,并實行清淤、挖深、固基、護坡以及渠道、道路、電力、養殖機械等基礎設施全面改造更新,建立完善進排水系統,實現水、電、路、訊和漁業機械“三機配套”等基礎設施,全面提升了精養魚池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抵抗自然災害能力,提高精養魚池養殖產量,也夯實了漁業發展基礎,使池塘重新煥發活力,有力地保障了我市漁業經濟發展跨上一個新臺階。
狠抓適銷對路品種 推進漁業品牌上臺階
“浦江一號”團頭魴魚落戶邵武市。邵武市農業局利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漁業“五新技術”推廣項目扶持,從上海引進“浦江一號”烏仔50萬尾投放到通泰長評、大竹洋坑、水北大墘和市五新魚種場等地養殖。同時,開展高產養殖試驗示范,推廣健康養殖理念、先進的養殖模式、科學防治魚病、開展漁業技術培訓和提高優良品種放養比例等五新技術,平均單產每畝提高200斤,新增產值1500元以上。
由于該品種具有產量高、長速快、病害少、肉質鮮、售價高等優點;能進行池塘、水庫主養或套養,大大提高養殖單產和經濟效益,該品種已取代了三角魴成為邵武市池塘、水庫養殖的一個主推品種之一,深受養殖戶好評。南方大口鯰魚養殖異軍特起。針對近年來市場上四大家魚養殖價格低,銷售難度大的現狀,邵武市以邵武和興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為龍頭摸索養殖南方大口鯰魚并獲得成功后,在水北鎮大乾村、大竹鎮洋坑村、城郊鎮朱山村等地推廣養殖,并帶動輻射周邊市縣養殖。
邵武市閩福水產養殖場位于大竹鎮洋坑村,戰地面積170畝。去年五月上旬,從湖北、廣東等地分2批引進10-12厘米南方大口鯰魚種30余萬尾,全部投喂野雜魚等活體餌料,實行無公害健康養殖,經過半年多的精心喂養與管理,10月下旬開始收獲,12月底干池14口,面積80畝,共銷售大口鯰魚28000余公斤,銷售草、青、鯉、團頭魴魚12000余公斤、培育大規格四大家魚種30萬余尾,各種商品魚及魚種還有一半的存塘量,大口鯰魚平均單價18-20元/公斤,養成最大個體達4.8公斤,最小個體0.65公斤,平均規格2.5公斤,預計年產值將突破200萬元。由于實行健康養殖,大大提高了鯰魚的口感與品質,深受消費者喜歡,福州、龍巖、三明、南平等地客商紛紛前來訂貨。
鯉、鯽魚名優品種推廣順利。邵武市引進荷包紅鯉50萬尾、異育銀鯽12萬尾、彭澤鯽10萬尾、建鯉F-7代100萬尾、福瑞鯉2萬尾,以及淡水白鯧等名優品種200余萬尾。投放到水北、城郊、下沙、沿山、和平、通泰等鄉鎮(街道)養殖。同時,結合今年國家大宗淡水魚類新品種項目的進一步推廣與實施,邵武市于去年6月初從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引進中科3號異育銀鯽夏花1萬尾、福瑞鯉夏花2萬尾,投放到拿口鎮馬蘭淡水養殖場進行種苗培育,11月底干池驗收,中科3號異育銀鯽魚種平均個體30尾/斤,成活率達85%以上;福瑞鯉魚種平均個體0.4斤/尾,成活率98以上。通過觀察,這兩個品種具有長速快、抗病力強、群體生長均勻,生長適應力強等優點,適合在福建省山塘、池塘、稻田等水域大力推廣養殖。
泥鰍、鱔魚生態養殖悄然興起。邵武市創輝生態養殖合作社生態養殖泥鰍、黃鱔,去年10月到目前已陸續上市,預計總產約15噸,產值將達到80萬元。該合作社于2009年養殖泥鰍、黃鱔試驗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去年繼續擴大投資,在下沙鎮屯上村開發泥鰍生態養殖30余畝,并從湖北引進規格為3-5克的泥鰍苗3000余公斤,泥鰍成活率達90%以上。從上市的情況看,泥鰍畝效益達1.2萬元、黃鱔畝效益達1.7萬元。今年準備擴大生產,增加投資50萬元,與武漢水產研究所合作,建設泥鰍、黃鱔繁殖池9畝,繁育種苗帶動本地及周邊市縣養殖,將該產業進一步做強做大。
特種水產史氏鱘魚、黃顙魚養殖成功。在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鰻魚出口持續受到重創,為充分利用廢棄精養鰻池,邵武市積極引進客商,開展史氏鱘魚、黃顙魚養殖,開發國內市場。目前已在大埠崗、吳家塘、水北等鄉鎮利用鰻魚精養池養殖史氏鱘200畝,投放鱘魚苗30余萬尾,現已養成史氏鱘魚平均個體達400克左右。在拿口鎮扁竹村、城郊鎮山口村利用鰻魚精養池養殖黃顙魚50余畝,投放黃顙魚苗50余萬尾,養殖均獲成功,平均個體150克以上,畝效益近萬元。
池塘生態鱉養殖持續看好。福建正源養殖有限公司在拿口、和平鎮兩處廢棄的養鰻場改造成生態鱉養殖基地,發展生態鱉養殖與試驗研究,利用土池覆蓋薄膜延長養殖投餌期2個月,縮短養殖周期,提早達到出塘規格,提高養殖效益。該項目總投資579.6萬尾,建設面積830畝,其中拿口基地投入319.6萬元,建設面積450畝,建成標準化生態鱉養殖池塘100口;和平基地投入260萬元,建設面積380畝,建成標準化生態養鱉池塘63口。去年已投放平均規格為50克的鱉魚80萬只,其中拿口基地40萬只,和平基地40萬只,到目前成活率達90%以上,預計明年下半年商品鱉可陸續上市。
鰻魚微孔增氧新技術養殖取得實效。去年來,邵武市宏利達水產養殖場通過池底和進、排水系統全面改造更新,精養鰻池全部采用微孔增氧新技術,實現增產鰻魚10噸,新增產值140萬元。該場位于水北鎮莫口村,占地面積70.5畝,其中精養鰻池30畝,土池養鰻40.5畝,投資100余萬元更新改造精養池,全部采用微孔增氧新技術養殖鰻魚,并投放歐洲鰻苗40萬尾,加上去年庫存鰻魚100萬尾,到12月底已出塘鰻魚180噸,產值突破2000萬元。
溪河人工放養有增無減。2011年,邵武市首次在富屯溪邵武莫口河段和古山溪沿山段實行人工放流增殖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胭脂魚(仔二代)6000尾,填補了邵武市無該魚的空白。
該項目是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資源環保處委托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從四川等地引進胭脂魚烏仔,經過精心培育成大規格魚種后投放到福建省閩江等流域人工放流,邵武市是其中的一個點,邵武市農業局領導高度重視,專門組織人員進行漁業水域資源調查,科學安排放流溪河,并積極配合省、市專家做好放流工作。此次放流的胭脂魚種平均規格為10-13厘米,最大規格20厘米,最小規格8厘米,價值近10萬元。此外,我市還在富屯溪東關電站壩上至北門碼頭河段投放豐鯉夏花魚種和建鯉F-7代魚種50萬尾,在古山溪投放建鯉F-7代11萬尾,在大埠崗河段投放中華絨毛蟹苗200公斤、10余萬尾,有效地增殖了漁業資源。
狠抓特色水產 推進休閑漁業跨越式發展
邵武市依托資源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健康和生態水產養殖,逐步開發以和平古鎮、曬口瀑布林、拿口曲賽淹沒區、下沙楊源湖等旅游資源相結合的休閑漁業,開辟魚文化,發展釣魚、賞魚、喂魚、捕魚、捉魚、食魚等一系列涉魚休閑活動,打造水產特色基地,提高漁業養殖附加值,提升發展潛力。
邵武市瀑布林溫泉度假村休閑漁業項目位于曬口街道,項目總投資1.2億元,注冊資本5000萬元。景區建設目標:以對接大武夷、拓展閩西北,打造山水兼備、溫泉休閑養生的4A級市郊度假景區。景區建設以休閑、養生、度假為特色,融入“森林氧吧溫泉”概念。集入口廣場、六曲花溪景區、生態湖景區、游客接待區、度假別墅區、垂釣休閑區、生態農業觀光采摘區、氧吧溫泉休閑區、森林瀑布觀光及野外拓展區、高峰祥云寺游覽區等十大景區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景區。到目前,休閑漁業項目已完成水庫大壩建設,庫區面積達100畝的無公害水產養殖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材料申報及養殖用水、魚產品的抽樣送檢,水產養殖證發放及垂釣池建設等。為邵武市打造高標準休閑漁業項目奠定堅實基礎。
狠抓精準測報 推進漁業科技創佳績
承擔農業部淡水池塘養殖漁情動態信息采集項目。邵武市連續3年被農業部列為淡水池塘養殖漁情動態信息采集點。為做好漁情信息采集工作,農業局高度重視,指派專人負責,在城郊、通太、曬口和五新魚種場設置四個采集點,采集面積510畝,每個月底按時將4個采集點的信息及時收集統計匯總,并根據每月數據進行分析,寫出分析報告于次月5日前上報農業部,以便中央了解掌握基層漁情信息。
承擔福建省廳漁業環境與病害疫情監測和精準測報項目。邵武市作為省水技總站指定的福建省漁業環境與病害疫情監測項目實施點之一,主要工作目標是掌握我市重要水域環境質量、病害狀況和變化趨勢,有效控制水生動物重大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推進省地市三級漁業環境監測和病害防治網絡建設進程。邵武市選擇3個四大家魚養殖集中區,作為全市漁業環境監測和病害監測點,對病害發生、水質狀況、發病魚類,危害情況等進行監測,以掌握全市病害流行趨勢。
承擔農業部池塘養殖魚類流行性出血性疾病調查及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公益性項目。邵武市被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定為福建省池塘養殖魚類流行性出血性疾病調查及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公益性項目實施示范點之一,邵武市農業局從水產養殖、病害發生、流行與診治實際入手,有效地完成了相應的項目實施工作,負責大宗淡水魚類新品種在邵武市的養殖和推廣。主要監測通太辦長坪村、拿口鎮竹前村、沿山鎮百樵村三個示范點,負責監測培訓,要求每月4日前收集、采集水樣與病料魚,上報各點的生產和病害發生情況,并結合了解項目實施情況,對病害發生的面積、水質狀況、發病魚類,危害情況等進行全面分析,確保項目各項數據收集的準確性。每月按要求認真填寫流行病學信息調查表。在5-10月魚病流行季節經常深入到項目實施點,了解養殖生產情況和魚病發生情況,已便隨時掌握項目點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