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雷軍喜歡滑雪,一到雪季,周日會去郊區雪場。他剛學滑雪就到法國阿爾卑斯山,1999年加盟金山的葛珂說:“他滑雪是在挑戰自己,做什么都要做最好,他是天生的完美主義者。”
40歲那年,在一個小圈子的聚會里,雷軍好像突然發現了生命的密語:“我領悟到,人是不能推著石頭往山上走的,這樣會很累,而且會被山上隨時滾落的石頭給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頂,隨便踢塊石頭下去。”
這段話后來被雷軍自己在微博上總結為:“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雷軍所說的推石頭上山的日子,是在金山。“金山的同事們非常勤勉努力,而且聚集了一群最聰明的工程師。但這家創立了16年的高科技公司,卻整整花了8年時間才完成上市。” 面對微軟和盜版軟件的雙重夾擊,金山軟件一直都有“被人端了老窩”的感覺。“后來, 靠了游戲業務才得以上市。”
很長時間以來,金山上市甚至成為雷軍心頭的一筆債。“因為不成功,就無法和周圍的人交代。”然而,如此勤奮的公司上市后,他發現其市值遠遠落在了其他互聯網公司的后頭。
自從金山 IPO之后,雷軍感覺“很落寞,迷失了”,“每天早上起床都不知道要干嘛。” 事實上,金山有過互聯網化的機會,卓越網就是其一;但當時,雷軍無法說服公司董事會。有一次,馬化騰甚至找過雷軍,洽談把QQ出售給金山,但也未果。
“這都是他四十歲前的命,”樂淘網創始人畢勝說。后來,雷軍體會到創業能否成功要靠命。可命是什么呢?他說,“所謂命,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創業者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思考,如何找到能夠讓豬飛起來的臺風口,只要在臺風口,稍微長一個小的翅膀,就能飛得更高。”
“我只要一認命,一順勢,我發現就風生水起。原來不認命的時候老干逆天而為的事情,那叫‘軸’。”雷軍說。
事實上,雷軍這種“順勢”的體會,是從他做天使投資人時開始的。2007年,離開金山的雷軍開始到處找項目。
他投的第一個項目是孫陶然創辦的拉卡拉。1996年,在中關村組織的一次會議上,孫陶然和雷軍相識。“我進去時,臺上是個年輕人,講得慷慨激昂。”孫陶然回憶,“后來散會我們沒走,聊了很久。”二人算是一見如故,之后數年里二人每次交談,都對事物有大致一樣的判斷和見解。2004年,孫陶然創業,聯想投資找到雷軍做盡職調查,雷軍不但對孫稱贊不絕,還立馬給孫陶然打來電話,“他很謙虛,說能不能給他個(投資)機會,我當然求之不得。”孫陶然說。“陶然做什么都能成。”
這是雷軍對孫陶然的判斷,也是他一貫對他認準的人放出的話,“無論做什么我都投。”這話,2004年他對孫陶然說過,2005年對陳年說過,2006年對俞永福說過。
1998年,陳年與雷軍相識,后來共同創立卓越網。2005年,陳年開始做我有網,雷軍投資。后因錯誤地估計行業環境,我有網陷入困境,陳年放縱自己干脆去寫了本小說《歸去來》。2007年,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認為PPG模式適合再創業,雷軍認為陳年一定會再成功,于是又投錢給陳年,并全力幫助他重新創業,創辦凡客。
2006年,聯想投資否決了其時任副總裁俞永福投資優視科技的提議。俞沮喪之余,與他相識一年多的雷軍跟他說:“如果你從聯想辭職來做優視科技,我就投。”
“人靠譜比什么都重要。”雷軍說。而在畢勝看來:“雷軍就是一哥們。”勤勉的雷軍在圈內人緣也好。他總結創業成功的經驗,其中有一條就是:“把敵人弄得少少的,朋友弄得多多的。”
而他投資的企業分明沿著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和社交三條線整齊分布。雷軍自稱“無一失手”。盡管這17家公司還未有一家上市,但已經有凡客誠品這樣估值超過50億美元的企業。2011年夏天,易凱資本董事長王冉在微博上說:“全中國都是雷軍的試驗田。”
不過, 俞永福最先猜中了雷軍的心思:“我在2008年就說了,做投資是一個特別無聊的生意,只能悶騷,你很少能看到投資人自己開一個場子,自己講故事。雷軍是不甘寂寞的人,一定會創業。”
“現在,移動電子商務和互聯網消費電子就是這個臺風口。”第二次創業的雷軍,確信自己這次是順勢而為:“小米并不是做手機,而是嘗試用互聯網的方式去做消費電子,這其中的機會大得驚人。”
B=《外灘畫報》
L=雷軍
做企業不掙錢就是犯罪
B:最近,小米手機幾乎都是好消息,你為什么焦慮?
L:我最痛苦的就是要預測未來3個月的銷量。智能手機市場很奇怪,如果好賣,就是打搶;如果不好賣,就會壓貨。如果一旦壓貨,我們的資金積壓,我們就完蛋了。
B:在這一輪說服投資人進來時,你說服他們的最大理由是什么?這一過程對于您來說是難是易?
L:這一輪投資是去年11月20日。我把資金融進來的時候,還一部手機都沒有賣,我就告訴投資人,你們投的公司是10億美元市值。這怎么令人相信呢?我讓他們相信小米是一個偉大的公司,我們能夠實現這個夢想,其實他們很多人都是我多年的朋友。人和人之間的誠信,其實很重要。
B:小米現在的產能,還有銷售渠道會制約小米將來占領市場份額,你怎么看?
L:我對份額不在意,份額是一個偽命題,我真的不在意。
B:你在意是什么?
L:我在意用戶口碑。我在N年以前,為了推動整個金山的互聯網變革,我逼著所有人背過Google實踐,也逼著大家打印出來貼在筆記本上。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我最在乎的是“米粉”(注:小米手機的粉絲),只要他們擁護我,這個公司就有意義。
B:小米手機“新”在哪里?
L:小米就是集合了一群“靠譜”的人,采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手機,這絕對是顛覆性的。
總體來說,就是利用互聯網來做研發和銷售。用互聯網的模式進行開發,我們每周五就開始升級。一般的手機買回來就永遠不動了,但是,我們的手機是活的。
一周發布一個版本是巨大的挑戰。為此,我們做了兩個創新,第一個創新就是把粉絲的力量吸收進來;第二為了堅持每周更新,我們開放了需求管理,把忠誠的粉絲吸納為開發組,讓他們跟我們一起管理,MIUI有三分之一的創意來自粉絲貢獻。所以小米手機里有很多基于中國人使用習慣的軟件。
再說網上銷售。小米手機只在小米網上零售,為什么?非常簡單,我們希望干掉所有中間成本,直接返利給手機發燒友,讓價錢更低點。
B:小米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么?
L:當初工程師來小米的時候,我講了很長時間,我說你們專心做技術,掙錢交給我。我已經打拼了20年,我絕對不會做對投資者,對員工都不掙錢的事情,做企業不掙錢就是犯罪。
至于我怎么掙錢,說實話就像十年前你拿槍逼著李彥宏,問他怎么掙錢?他們肯定說不出來,我也是這樣。今天他們侃侃而談,可十年前懂嗎?不懂。他要懂他就是先知,我不是先知,我不知道,但我相信我做好一定可以的。
B:你也不知道盈利點在哪里?
L:我不知道準確的,但知道大概的。
B:你轉型過好多次了,從程序員到管理者,從天使投資人到創業者。這次要從零做起了,你曾經功成名就,這腰如何彎得下來?
L:其實,做什么不都是從零做起?當初,我做天使投資也是從零開始的。我們跑到臺灣去找供貨商。因為完全跨行了,說起我的名字,別人也沒有覺得你有什么神的。所以,我每次都要15分鐘介紹自己,我是干嘛的?那感覺也還挺快樂的,人生就是要折騰。
B:你說過,“我已經想得很透了,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做。最本質的是什么東西呢?最本質的是你要懂自己。”那你現在還想要什么?
L:我什么都不想要,真的。少就是多,我早已想明白了。